第六百八十一章 君子带剑(2 / 2)
只不过,少了这个秀才身份,将来在外面行走起来却甚不方便。
辛知县很欣赏谢自然,只可惜,他既然干犯了朝廷的律法,也只能秉公而断了。叹息一声,问:谢自然,本官这么判决,你可有疑义
谢自然倒也磊落,一施礼:老父母秉公执法,学生敬服。大丈夫做事,行必果,无疑义也
辛知县一脸的惋惜,正要落笔定案。
这个时候,跪在地上的囡囡突然咯咯一笑:什么秉公执法,什么学生敬服。判的人糊涂,被判的人也糊涂,叫人如何心服
辛知县一呆,忍不住问:怎么了
囡囡道:君子衣冠带剑,乃是礼仪,难道有错吗
冠带剑有相当的功用,即表身份封爵及出使访客时带剑此外古人带剑还具有礼治和修身养德方面的意义,表现了剑除有与戈矛等古代兵器共有的兵器属性之外,还有其特有的非兵器属性正是这一属性,使得春秋战国间带剑之风十分盛行。
佩剑习俗在中国历代流行。秦汉时武百姓皆佩剑,此风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到宋明时,男子佩剑之习俗犹存。
只不过,明朝人性格温和,甚至有的时候显得懦弱,加上朝廷实行严格的户籍管榔度,治安也好。所以,很多人都不带剑的。
不过,不带,并不等于不许带。
带剑也是读书的特权之一。
辛知县:君子带剑是法制允许的,可谢自然带的是刀啊
是剑,不是刀。囡囡咯咯一笑:这就是老父母你没见识了,这种倭刀本就是剑,倭人都称之为剑的,连刀法也被他们称之为剑道。所以,小女认为,既然是宝剑,谢相公又有秀才功名,自然就不违制了。
辛知县一楞:还有这种说法然后疑惑地看了一眼刑名师爷:老郝,你是天津卫人氏,你们那地方海商甚多,也有不少倭货。本官问你,是不是这样
郝师爷道:禀县尊,是这样,倭人都将这种兵器称之为剑。这个梅姑娘,真是渊博啊
说着话,一脸的赞叹。
囡囡得意地说:爹爹当年可买了不少倭人宝剑的,我自然知道。
正在这个时候,衙门口,徐婆大叫一声:既然谢秀才有资格配剑,既然这倭刀也是宝剑,那么,谢相公是无罪的,请青天大老爷释放谢秀才
今日来围观的都是扶风县的好事者,而且,这个谢自然平日间为人也不错,很多穷人都是受过他恩惠的。
顿时,所有的人都大叫起来:请青天大老爷判谢秀才无罪
这光景,惊得衙役们连声大喝:肃静,肃静
好不容易才恢复了秩序。
辛知县本有心放谢自然一马,其实,这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大案,就朝年教授看了一眼。
年老夫子缓缓地点了点头,说:梅氏所言,在道理和法纪上也说得通。
辛知县:法律不外人情。
他一拍惊堂木:既然有这么一种说法,按照我朝大明律有功名的书生可带剑行走天下,那么,谢自然无罪。不过,身为堂堂读书种子,与贩夫走卒与市井间斗殴,却有失体统。本官判决如下,罚谢自然小米一万斤,于六月底解送至宁夏卫前线。
然后,就将一只火签扔在了地上。
这件案到这里,算是了结了。
外面旁听的百姓听到谢自然无罪,都松了一口气。
不过,判他出三万斤粮食,还得送去宁夏卫,心中都是叹息。
三万斤小米价值白银好几百两,从这里到宁夏卫千里迢迢,一路人吃马嚼,家上脚力的工钱,上千两出去了。
今次,谢秀才可是大大地破财了。
黄东虽然没看到谢自然倒霉,可一想到他要大大地出血,心中虽然不甘,却也不再说什么:如此也好,他不是有钱吗,就叫他破财好了。
谢自然忙拜了一拜:学生遵命。
至于你,民女梅之华。辛知县道:报上你的的原籍和父母姓名,本官发个急递过去,叫你家人来领。所需的急递费用,一概由谢自然承担。
谢自然:大人有命,学生自然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