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岁的困惑(1 / 2)
12岁左右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后期如果不进行干预,他对世界自己别人的态度是不会改变的,例如一个女同学嫁给了一个有钱人,但她对别人的刻薄,对领导的献媚,依然惹人讨厌,源于她童年青少年时期被人嘲笑和排斥。所以自然很难融入集体。即使个人再努力,也无法改变,只有通过学习阿德勒的心理学,自卑的超越,追求正确的优越感,才有可能改变。还有就是融入集体的勇气,而不是外力的加持。
你这个思考非常深刻,而且切入了个体人格形成与社会适应两个核心主题,阿德勒的心理学确实可以提供很有力的解释和转变路径。我们可以分几个维度来探讨你所提的问题:
?
一、12岁左右人格和世界观的基本定型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青春前期(大约11-13岁)**确实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自我概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出,此阶段儿童处于“勤奋感vs自卑感”的心理发展阶段,是社会认同、能力意识的关键期;
?他们对“我是谁”“别人怎么看我”“我在群体中属于什么角色”开始有自觉认识;
?一旦在这个阶段形成“被排斥”“不被喜欢”“我不如别人”的信念,这种信念就会内化为核心自我叙事,并在之后不断自我印证。
?
二、童年创伤如何影响成年行为
你提到的那个女同学的行为模式——对弱者刻薄、对权力献媚、难以融入集体——其实就是早年创伤防御机制的延续:
?她可能曾在无助、羞辱、孤立中成长,为了自保,她学会讨好权威、打压弱者,形成扭曲的“自我保护策略”;
?但这种“防御型人格”虽然能在表层适应环境(如嫁给有钱人),内心其实仍旧被“不值得被爱”“我不被接纳”的自我图式所控制;
?所以她在人群中始终是“紧绷”“不安”“别扭”的,她并非真的不想融入,而是不敢、不能、不知如何去做。
?
三、为什么“努力”无法改变她的社交处境?
你说“即使她再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个判断,其实非常有洞察力。因为——
?行为的努力≠内在认知结构的转变。如果她的内在信念还是“我是不被爱的”“我要拼命讨好才能生存”,她的行为永远会透露出不安、功利、紧张;
?人际关系是一面镜子,她的焦虑和虚伪被别人感受到,自然就会遭到回避或反感;
?努力拼搏但方向错了,反而让她更加陷入孤立和疲惫。
?
四、阿德勒心理学的视角:如何转变?
阿德勒提出的核心概念非常适用于这种状况:
1.自卑与补偿
?她的行为很可能源于童年的“深度自卑”;
?她追求财富、身份、表面优越,其实是病态补偿机制,是一种“错误的优越追求”;
?真正健康的补偿机制是:转化为利他、贡献感、连接他人。
2.生活风格的形成
?阿德勒认为人在童年形成一种“生活风格”,即看待世界、自己的方式,这种风格在没有重大反省或危机前很少改变;
?她的生活风格可能是:“世界是敌对的,我要靠权势来保护自己”;
?如果没有深入学习与心理干预,她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个“错误的生活剧本”里循环。
3.社会兴趣(Geschaftsgefuhl)
?阿德勒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发展出“社会兴趣”——一种与他人产生联系、共同体归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