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小说 >职场小聪明 > 第708章 我出生的家乡河北涿鹿县清凉寺的一些故事

第708章 我出生的家乡河北涿鹿县清凉寺的一些故事(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

结语

河北涿鹿的清凉寺,作为一座横跨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刹,见证了从部落战争、王权崛起、宗教传播,到现代文化保护的全过程。

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寺庙,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从黄帝的战鼓,到唐宋的法鼓,再到今人的旅游钟声,这里每一次敲响,都在提醒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深藏于山林古寺之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河北涿鹿清凉寺作为一座坐落在黄羊山中的佛教古刹,不仅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还承载着大量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这里是信仰与神话、民族起源与文化传承交汇的地方。以下是一些与清凉寺及其周边有关的历史故事与传说,展现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灵魂与温度。

?

一、黄帝夜梦神人,得指南之术

相传在黄帝与蚩尤大战前,黄帝部落军队在黄羊山下扎营。夜里黄帝登高望远,却陷入迷雾之中,看不清敌军动向,军心动摇,士气低落。

黄帝一夜难眠,闭目冥思,忽梦见一位白衣老者驾龙而来,自称“天工神人”,赠予黄帝一只可自动指向南方的木车,并告诫:

“欲破蚩尤迷阵,唯借天地之正道,不可强行也。”

黄帝醒来后令工匠照梦中形制制造,终于发明指南车,成为史上最早的导航工具。依此破阵,终擒蚩尤。

后来,黄帝为报神助之恩,在梦中神人显现之地建起一座清凉的庙宇,用以祭天谢神,此为清凉寺之始。

?

二、蚩尤迷雾困兵,山神震怒灭阵

在蚩尤与黄帝大战时,蚩尤召唤风雨雷电、浓雾弥天,将黄帝军团困于涿鹿山地之间,寸步难行。蚩尤更命部下施“九黎蛊术”,使敌军出现幻觉、错杀同袍。

然而这场战争惊动了山神——传说中的黄羊山神,是天地之间的守护者。山神愤怒于蚩尤用妖法乱天道,于是在一夜之间挥动巨掌,呼啸山风,将蚩尤阵中的浓雾一扫而光。

黄帝军趁势反击,一举擒获蚩尤。战后,黄帝在黄羊山建庙谢山神,此庙即后来的清凉寺。在大殿右侧供奉“山神像”,香火旺盛。

?

三、清凉寺肉身禅师:能禅大师的传奇

据史载,清凉寺中曾住有一位高僧“能禅大师”,俗姓李,明代初年入寺修行,闭关三十年不言不语,人称“楞和尚”。

大师圆寂前向弟子言:

“山中有道,心清则凉,我身不腐,藏于钟楼,可证佛心。”

三日后圆寂,弟子依嘱将其入龛而不封土。数月后开棺,大师肉身不腐、面如生人,手结禅印。后被封为“肉身菩萨”,供奉于寺内,被视为北方三大肉身佛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清凉寺都会举行“肉身佛开龛仪式”,信众成千上万,香火鼎盛。

?

四、清凉寺藏经阁失踪之谜

清代中期,清凉寺藏有万卷古经,包括来自天竺(今印度)的梵文手抄本,以及唐代高僧玄奘亲传法本。寺僧以铜铸锁箱封藏于藏经阁内,外人不得近前。

据民国时期《涿鹿县志》记载,有一夜,天降异象,电闪雷鸣,一股青光从藏经阁腾起,直冲云霄。次日早晨,藏经阁大门无故敞开,万卷古经尽失,铜锁未毁。

民间盛传此事乃“佛书归天”,意在提醒世人佛法无常,不应执着于纸上经卷,而应修于心。

?

五、观音显灵救村人

清朝咸丰年间,涿鹿县连年干旱,田地龟裂,百姓无以为生。县令求神问卜,得神谕:

“观音在山,清凉之地,龙脉水眼。”

于是百姓结队登黄羊山,在清凉寺观音殿前跪拜三日三夜。忽有僧人梦见观音持柳洒水,指向山腰一处荒石。

众人掘地三尺,果然涌出一泉,清冽甘甜,被称为“观音泉”。至今仍可在寺旁见其遗址,泉水不绝,被奉为“涿鹿第一神泉”。

?

六、民国抗日,和尚护寺藏人

抗战时期,日军北上占领涿鹿,有意焚毁清凉寺作为“迷信废物”。时任住持“静远法师”手持大悲咒,在庙门口拦截日军坦克,以肉身挡枪口。

据幸存者回忆,日军当时刚要强闯,忽地寺内钟声大作,回音不绝,如天降神鼓。日军慌乱撤退,未再骚扰寺庙。

多年后,法师圆寂,遗体仍保持坐禅姿态,被尊为护国高僧。

?

七、黄帝显圣,庇佑百姓

相传黄帝每百年都会在清凉寺显灵一次,为百姓解难。一次瘟疫流行,全县病重者无数,医生无策,百姓纷纷跪拜寺中。

夜里一位老妇梦见黄帝着青袍,手持草药一束,说道:

“黄羊山中,苦胆藤、五叶草、石龙胆,合煎服之,可解疫毒。”

妇人醒后带人按梦中指示采药,果然病情好转。后人将此方录为《清凉秘录》,传承至今。

?

结语:一座寺,一座山,一段民族记忆

清凉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它更是一部口口相传的历史长卷。从黄帝蚩尤的战鼓,到禅师肉身不腐的禅定智慧,再到民国僧侣舍生护寺的英勇,无不展示了中华文化中“人神共在”的时空交融。

它连接着远古与当下、神话与现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